本文作者:sukai

关于《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信息

sukai 05-25 97

  点击上方“北京参考”可以订阅哦

  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全民阅读理念一步步走入千家万户。而真正走进一个个热爱阅读的家庭时,记者欣喜地发现,图书已经成为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的纽带。究竟如何让孩子与成人一起爱上读书?是填鸭式阅读培育,还是“身教”式引领?书香四溢之家为您讲述他们的故事,揭开爱上阅读的“奥秘”。

  

  “阅读让我们彼此靠近”

  在一个家庭中,书会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彼此。走进西城区金中都公园内的“第二书房”,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爷爷带着孙女一起听老师讲故事,妈妈抱着孩子专心阅读,爸爸叮嘱儿子一次只能拿一本书……

  “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家庭阅读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而他的太太——家庭教育专家、《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的作者刘称莲也正通过父母课堂的形式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十多年前,这两个喜欢读书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县城的一家新华书店里承载着他们很多美好的记忆。女儿降生之后,书让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彼此靠近。

  “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图书可供选择,《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以及报纸成为最重要的阅读内容,它们满足了一个孩子天然的好奇心。等我上中学后可以阅读的图书越来越多,与好朋友共同分享、交流阅读内容成为最美好的时光。”刘称莲坦言,阅读给予自己快乐的成长体验,因此也希望为女儿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氛围。

  刘称莲介绍:“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带领孩子进入图书世界,而且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也可以帮助其建立安全感,增加交流话题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每天新闻联播结束后,我们就会安安静静地阅读,女儿写完作业后也自然而然地拿起自己喜欢的图书阅读。”

  刘称莲会将图书置于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让她在家中可以随时翻看。书店更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留心孩子的阅读喜好,而且可以让她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女儿18岁那年,夫妻俩将一本由爸爸写序,妈妈做后记的图书《缀叶集》送给她作为成人礼物,这本书中收藏着女儿从儿时至今的诸多图画和作文。李岩在《缀叶集》的序言中写道:“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爸爸希望你有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生活阅历。只有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你才会有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感悟与心得,你才能真正了解真实的社会,这些才是使你受益终生的财富。”

  这个在图书中长大的孩子已从北大中文系毕业,如今正在美国范德堡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大学期间出版了自己的图书《一认真你就赢了》。刘称莲认为,书是这个家庭情感交流的纽带,让他们彼此靠近、相互促进。

  

关于《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信息

  “阅读是一辈子的老师”

  “阅读是一辈子的老师。”这是诗人刘燕宁祖孙四代的共同认知。

  作为中英文电影制片人、奥克兰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刘燕宁,很爱写诗。她的身上没有太多商人的标签,倒有一股子书卷气。这样的女子,手包里始终带着书。从10岁母亲为其订阅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到后来自己钟情的外国小说、散文集、诗集,她表示“一直很喜欢阅读。”

  第一次让刘燕宁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10岁时一次停电的经历。当时她与母亲、姥姥坐在崂山脚下的家中,安静地秉烛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杰克·伦敦所著的《热爱生命》选段。“当时屋里静极了,妈妈、姥姥屏声静气地听我朗读,读完,我们又一起讨论小说主角的坚强勇敢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等品质。”刘燕宁出生在书香之家,从小便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燕宁的母亲,《荒漠玫瑰》作者、儿童早期教育专家刘维隽自小也在“书海”中长大,“从8岁起,母亲调入青岛师范学院图书馆,我有幸大量阅读了喜爱的书籍,从那时起就没有一天离开书。”刘维隽笑称,如今即使出差也保持一天一本书的阅读速度。

  如今的刘燕宁喜欢读传记、喜欢有哲思的文字。她喜欢美国文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文字,“语言很美,意蕴很深刻。”每读到一部喜欢的作品,她就会找齐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和传记,加以研读。“阅读培养了我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以及对社会的关心度。书读得多了,思维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还在于理解和思考。”她也将阅读所得运用在了诗歌的创作上。

  出于老辈人的影响,刘燕宁一家最大的乐趣便是聚在一起读书。从8个月开始,刘维隽就给外孙女读绘本,每天坚持半小时,让孩子形成思维能力。待外孙女成长到7、8岁的年纪,刘维隽就带着她去图书馆度过周末,让孩子沉浸在书海中,感受书香的氛围。以书为媒介,家人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来源:北京参考记者凌云徐晟)

北参正能量

乐观是失意后的坦然

乐观是平淡中的自信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