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雷达编程教程(可编程雷达)

sukai 01-24 104

  

  【大咖的宇宙能量】第36期:

  任正非说,”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用来分享互联网、科技、经济界大咖们的思想能量。也如习大大所说: “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本期主角:阿里前CEO卫哲 科大讯飞刘庆峰 俄罗斯投资大鳄尤里·米尔纳

  IBM董事长及CEO罗睿兰

卫哲:按马云的说法 现在是B2B爆发期

  

阿里前CEO卫哲在盛景B2B独角兽成长营课堂上,用近3小时做分享称,B2B爆发期已经开始。我先说一观点:马云曾告诉我,B2B不是企业对企业,而是商人对商人。我们做B2B,无论产品或服务,首先要想到去满足企业需求,而企业需求落到根上肯定还是商人需求。我为什么说时机来了?2005年和马云聊天,我说咱阿里2万人,一年利润不如腾讯一季度,有点郁闷。我们也不笨也很努力,为什么他们像卖白粉,我们像卖面粉?马云说,你不要着急,85后这时还在玩游戏,再过几年他们就有消费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服务了。马云这个论断后来也被证实了。马云还说,虽然阿里以2B起家,但2B真正的爆发肯定要靠85后,只有企业85后掌权,B2B才会迎来成熟时机。现在时机到了。

  科大讯飞刘庆峰:如果企业不用AI武装自己,5年后定会出局

  

  腾讯科技讯 10月19日,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如果企业不用人工智能改造生产和生活方式,5年后一定会出局。

  刘庆峰称,全球的产业和经济都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需要走出当前的低迷。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成为全世界各界都在高度关注的一个产业方向,有望在全球经济中充当这一角色。

  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将不仅仅是替代简单重复的劳动,未来越来越多的复杂的高级脑力活动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既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新的机会,也会带来又一个巨大的挑战。

  刘庆峰断言,“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任何一个行业或者公司,如果不用人工智能来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5年后一定会出局。他还总结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几个趋势。

  趋势一:语音为主导,以键盘和触摸屏为辅助的人机交互时代正在到来。万物互联大趋势下,语音正在成为一个人类交互最主要的方式。

  趋势二:5到10年人工智能一定会像水和电一样进入每一个行业, 深刻改变我们的世界。2045年人工智能会颠覆全球就业率的50%,而中国77%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

  刘庆峰表示,如果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不能掌握全球主导权,未来还将继续给全世界打工,反之中国就能够有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这绝不是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的事,这是国家全局的事情。他相信中国的人工智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俄罗斯投资大鳄尤里·米尔纳:我为什么要寻找外星人?

  

  当美国的特斯拉、SpaceX创始人Elon Musk,和亚马逊、蓝色起源的创始人Jeff Bezos为送游客去太空旅行而忙得热火朝天时,俄罗斯有位投资大鳄却想着如何借助最顶尖的天文望远镜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并斥资1亿美元联手霍金和扎克伯格资助寻找外星人的项目。

  他就是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全球投资基金DST Global的创始人和掌舵人。出生在莫斯科犹太人家庭的他,呱呱坠地那年刚好遇上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功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父母因而将其取名为尤里。而他似乎也注定了与天文物理结缘。

  年轻时,他就读于俄罗斯国立大学,主攻理论物理。毕业后,他成了苏联国家科学院的一名物理研究员,但这份工作他没坚持几年就放弃了,后来他曾回忆说自己“不够聪明”。

  离开后的他做起了生意,因从美国倒卖电脑而赚取了第一桶金。但父亲觉得他干这一行并非那么理想,于是动用自己的关系将尤里送到美国沃顿商学院念MBA。

  之后他在美国做了几年投资,刚好遇上一股以互联网产业引领的投资热潮,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幅高达250%多,eBay, Amazon等热门股上涨了数十倍。

  对机会敏感的他,当时创办了一家名为NetBridge的风投基金,在俄罗斯寻找模仿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标的。据说他们那时还买了“俄罗斯版eBay和Amazon”,即Molotok与24x7网站。

  只是好景不长,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Netbridge不得不与俄罗斯最大的电邮服务商Port.ru合并,共同成立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此后,DST又分离成全球投资基金DST Global和mail.ru。

  在mail.ru赴伦敦上市的2010年,腾讯以3亿美元入股DST,并达成战略合作。据马化腾当时的表态,“DST团队聚集了一批欧美投行背景的人才,他们擅长国际互联网投资,动作快、开价高、眼光准。”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文台与尤里发起的“突破计划”(Breakthrough Initiatives)合作签约,想利用全球最尖端的天文望远镜寻找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是的,他就想弄明白地球上有没有外星人。

  那么,当我们凝望星空时,有没有可能其他星球上也有个人在上面看着地球上的我们呢?尤里·米尔纳接受腾讯科技和腾讯科学专访,分享了他脑海中想象的宇宙。

  以下是腾讯科技专访尤里·米尔纳内容整理:

  

  “突破计划”的想法从何而来?

  所有这些计划的核心是关于宇宙生命的,这或许是人类数千年来思考过的最大问题,但直到现在才有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的相关技术。假如宇宙中不仅存在其它生命,并且是智慧生命。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命也会发展科学技术,它们也会利用射电望远镜发现电磁波,因此它们也可能发现我们。

  因为物理定律在宇宙中是普适的,并不只限于我们地球,电磁波通讯是最我们用的手机就是利用了电磁波通讯。现在我们建设了巨大的望远镜,能够看到遥远的距离,并且非常灵敏,如果有人在火星上打手机,我们的射电望远镜就能够发现。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计划“突破倾听”(“Breakthrough Listen”) (2015年发起),利用了美国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和澳大利亚帕克斯望远镜(Parkes Telescope)更远地深入宇宙中去捕捉任何无线电波和激光信号。本次我们则想与中国的世界最大望远镜(FAST:500米口径)进行合作,交换观测计划、探测方法和探测数据,包括快速共享新探测信号以便后随观测和数据分析。

  通过全世界的努力,我们设想在未来10到20年内看是否能找到智慧生命存在的蛛丝马迹。

  为什么我们现在比之前更乐观了呢? 因为现在我们有科学证据表明,宇宙中存在大量像我们地球一样的行星。像我们一样的行星意味着,行星的质量和体积和我们地球类似,表面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离其母恒星既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这一区域称为恒星的“宜居带”。

  就在五年之前,我们还不知道能有多少这样的星球存在。仅就银河系来讲,现在的估算数据是200亿颗—300亿亿颗,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宇宙已存在了约140亿年,地球上生命诞生才30亿到40亿年,因此,许多其它星球有比我们地球还要长的时间演化出生命。这样看来,宇宙中存在其它生命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我们启动了“突破倾听”计划。

  

  在技术层面,我们还需突破哪些难点以加速智慧生命的寻找进程?

  我们谈论的都是智慧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会发展科技,也会泄露出科技文明的迹象。

  在太空中,有两种通讯形式:

  第一种是电磁波。智慧生命也会用电磁波进行太空通讯,我们可以探测它们使用的电磁波。同样,它们也可以探测到我们使用的电磁波,例如我们会使用雷达探测飞机,其中大部分能量发射到太空中,只有飞机反射的一小部分能量被我们探测到。

  因此,智慧外星生命就有可能探测到我们使用的雷达波。离地球50光年的智慧外星生命就能探测到我们50年前发射的雷达波。同理,我们也能用相同的方式探测到它们的电磁波信息。

  第二种是利用热辐射,如果我们利用越来越多的能量,最终,我们甚至能够利用整颗太阳发出的能量(戴森球),那么我们就会以红外线的形式散发出越来越多的热辐射。我们现在利用的太阳能只是照射到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比如,如果宇宙有一支比我们古老10亿年的文明,那么或许已经利用了它们太阳的所有能量,我们就能够探测到它们发出的强烈红外辐射。

  如果智慧生命也有它们的“摄星计划”,也使用强激光把探测器加速到20%的光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探测到激光信号。

  

  若我们率先实施“摄星计划”,会不会增加人类被发现的风险?

  我们早已在做增加风险的许多事情了,比如发展科技。假若不想被发现,那么就必须停止使用科技,像手机、雷达、激光等这些技术,但现在回头,已为时已晚。

  

  假若真的发现了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你会怎么做?

  我们首先会开个发布会(笑)。

雷达编程教程(可编程雷达)

  

  你认为外星人会友善吗?

  不知道,但我认为它们离我们非常遥远,无需太担心。如果只是交换信息,而不直接接触的话,没有太大危险。“突破计划”就是希望将来人类可以在宇宙中发送信息,甚至在星系之间进行超远距离通信。

  

  您创办了全球人脑研究院,投资了国内的公司地平线机器人,您本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怎么看?

  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人类智能;第二,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并存;第三,人工智能主导的世界。但我相信本世纪还不会发展到人工智能主宰我们那一步。

  所以,我们会生活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长期共存的那个阶段。人脑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在人脑植入芯片,人能更快速地学习。但问题来了,未来机器到底会不会有情感?如果有,什么时候能走到那一步?

  对此,我现在也不知道答案。如果真的发展到了那个阶段,人类应该也有能力去适应。因为从我们进化历史来讲,我们总是在适应环境的变化发展,我们进行发明创造,影响自然,但反过来又去适应我们所创造的这个环境。

  IBM CEO罗睿兰: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

  

  IBM董事长及CEO罗睿兰(Ginni Rometty)近期撰文,阐述了外界对机器学习技术最大的认识误区。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工智能的崛起令人们对未来世界感到兴奋和恐惧。一些科技预言家认为,我们将迎来人工智能“奇点”。在这一时间点,人工智能将带来快速的技术发展。另一些人则担心,自动化机器未来将反噬人类,摧毁我们。然而,如果你亲自参与到机器智能的科学研究中,你就会知道,这是由误导性表达带来的错误观念。

  “人工智能”的说法出现于1955年,表达的是通用智能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人类认知来源于一个或多个基础性算法。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对计算机进行编程,我们就可以创造出模拟人脑的计算机系统。

  与此同时,其他研究者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他们的方法从底层开始,试图从逐渐增长的数据量中寻找模式。这被称作“智能增强”。讽刺的是,这种并未尝试模拟人脑的方法反而创造了当前的认知系统。智能增强带来了许多现实应用,例如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的说法最终胜出,但实际上这是用词不当。

  无论将其称作人工智能还是智能增强,这些认知系统,例如IBM沃森,都可以处理大量数据,从中进行学习,并以假设和推荐的形式展开推理。这样的认知系统正在变革一个又一个行业,例如法律、医疗、教育和零售。肿瘤研究者,例如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利用这类系统去理解海量医疗数据,随后分析患者的癌症;梅西百货利用认知系统向逛店的消费者发送个性化优惠信息;沃森正在与“Sesame Street”合作,开发用于下一代协作学习的认知教学工具;甚至时尚设计师、电影剪辑师和厨师也在将认知技术用于创意流程。

  每天,全世界产生了大量数据,例如视频、音频、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医疗记录和电影片段等等。其中约80%是非结构化数据,对传统计算机来说无法处理。这类计算机可以捕捉信息,但无法理解信息的意义。认知系统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些认知系统并不是自动化的,也不带情感。这代表了一类新的智能,但与人工无关。它们强化了我们的理解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复杂的世界中发生了什么。

  每个行业和机构的领导者都在加速数字化,接受数字化的产品、运营和商业模式。然而,在一切都被数字化之后,谁将是赢家?

  答案很明确:将会是能以最佳方式利用数据的公司和产品。数据是我们当前时代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而认知系统是从大量、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数据中发掘价值的唯一途径。在自己吸收了大量数据之后,我归纳了如下的经验法则:如果今天是数字时代,那么明天就将是认知时代。(来源:腾讯科技编译/李玮)

我愿意以我全部的科技换取跟苏格拉底待一个下午

  每天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重构思维方式,读互联网思想(wanging0123)!

联系方式:投稿及内容合作|271684300@qq.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