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ukai

文学艺术角度分析作品(用文艺学分析作品)

sukai 06-12 32

  

  “

  浅析老舍《月牙儿》的意象营造艺术

  随

  风

  逐

  梦

  江

  南

  暗夜悲歌之《月牙儿》

  jiangnan

  2016

  

  ”

  

  江山·赏析

  提起老舍,总是会想起京味儿与幽默两个词,然而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月牙儿》,却以高悬在空中的月牙儿为线索,通过主人公韩月容不同时期观看月牙儿的不同感受,讲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命运,谱写了一曲凄美哀怨的悲歌。文笔清新自然,内涵却无比厚重深刻,算得上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一个“另类”。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用散文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清冷艳的画面。暗夜寂寂,一钩浅金色的月牙儿悬在天边,饱经风霜的女子在狱中,孤伶伶地望着那一点透着寒气的光。湿漉漉的回忆,从心底涌上来,很轻易便抓住了读者的心,与主人公一起开启这段回忆之旅。

  小说以月牙儿为题,在整篇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出现了十多次,可以说伴随了主人公韩月容的一生。在小说中,月牙儿已不再仅仅是自然中的事物,更像是主人公在孤独寂寞时唯一的伴侣,它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孤独着韩月容的孤独,感伤着韩月容的感伤,见证着韩月容的心路历程,是主人公情感宣泄的一个窗口。在饥寒交迫父亲去世时,是月牙儿伴着月容;在妈妈改嫁的时候,是月牙儿伴着月容;在新爸爸去世后,是月牙儿伴着月容……乃至后来许多孤独而迷茫的时候,都是月牙儿在伴着月容,悲凉的,喜悦的,凄清的,都是月容情感的外在展现。此时,月容已经与月牙儿融为一体了。

  此外,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文章中还写到了三次不见月牙儿的场景,第一次是妈妈改嫁后,与新爸爸一起生活的那三四年,作者写“我在三四年里似乎没再看见月牙”;第二次是月荣即将被赶出学校,作者写“我又老没看见月牙了,不敢去看,虽然想看”;最后一次是在教化坊的狱中,作者写“在这里,在这里我又看见了我的好朋友,月牙儿!多久没见着他了!”梳理整篇小说,不难发现这三次不见月牙恰好出现在月容三次人生节点上,将小说分割成层次分明的三部分。三次不见月牙儿,是韩月容心理与思想的转折,也是人生的转折。

  第一次,爸爸去世后,家里生活困顿,月容学会了“当当”,妈妈靠给人洗衣服为生。后来,妈妈选择改嫁,月容有了新爸。新爸对月容母女很好,月容从饥寒交迫到有了自己的小屋,再不用去“当当”,甚至还上了学,灰暗的日子变得幸福美好。此时的月容,已经不再需要月牙的陪伴和安慰了。这一部分,是月容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可是,接下来再次见到月牙的时候,“它无倚无靠的在灰蓝的天上挂着,光儿微弱,不大会儿便被黑暗包住”,这一句是对月容人生的隐喻,纵有美好,也是倏忽即逝的。新爸去世后,妈妈的屋子里时常有陌生的男人来往,妈妈沦为了暗娼!对于接受新式教育的月容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她恨妈妈,却又无能为力,因为她知道妈妈只是为了养活她们母女俩。这里月容内心是挣扎痛苦,是新式思想与底层市民命运的第一次碰撞,是妈妈“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和月容“恋爱神圣”、“尊严至高”新思潮的直接交锋。

  第二次是月容即将被赶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作者写“我的心就像在月光下的蝙蝠,虽然是在光的下面,可是自己是黑的;黑的东西,即使会飞,也还是黑的,我没有希望”。作者在这里已经为月容后面的悲惨经历埋下了伏笔。月容在社会上找事做,可是“学校里教给她的本事和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时的玩艺”。在这里,不得不说说老舍先生小说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一些表现底层市民的作品里,贯穿着批判和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所以在这一部分中,母亲从生活中得来的“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带有原始残酷性的生活经验才是真正的觉醒。这是老舍先生站在下层贫民的立场上,大声而尖锐地指出:在大多数穷人连生存权都难以保障,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爱情就只能是买卖,连幻想都多余。这与《骆驼祥子》中“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所以,接下来月容遇到胖校长的侄子,就注定了只是一段虚假的爱情,也正是由于此事,让月容从“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的幻想,到“我早知道我没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主人公韩月容心底残存的最后一点美好幻想,终于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最终沦为暗娼。而之后母亲的失而复回更是给予月容最沉重的心理打击,老舍先生通过月容的心理独白写道,“我至好不过变成她那样,卖了一辈子的肉剩下的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无情的现实让月容彻底绝望,曾经坚守的知识分子的道德信仰轰然崩塌,她终于“不愿为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活着,最终堕落到地狱最深处。月容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衷,也终于看清楚了这个残酷的地狱般的世界。正如她后面感悟中那样,“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占便宜”,“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母亲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到印证。

  第三次提到没有见到月牙,是在感化院的监狱里。由此,我们很容易推想出月容在彻底沦为暗娼以后,便再没有见到月牙了。在那段暗无天日的悲惨人生中,连月牙的陪伴与抚慰都没有了,更能反衬出主人公命运悲惨,孤独沉沦。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月牙是月容人生中的一种指引,是美好和光明,彻底堕落进后,那一点儿月牙的冷光也被乌云遮住了,正是月容暗淡人生的象征。

  值得注意并且很耐人寻味的一点是,月容在入狱前曾想要嫁人!虽然她想要的只是嫁人,没有一丁点儿的爱,但是至少可以看做她心里的一次觉醒,想要摆脱暗娼的身份。或许,这也是她母亲悲惨晚年带给她的心理阴影。不过,正是在这期间,巡警把她抓了起来。最后一次救赎也破灭了。老舍先生用一波三折的技法,每次许给月容一点点希望,然后都会无情地粉碎它,这种在光明与黑暗的夹缝中挣扎,更能体现月容人生的悲剧性。然而,在狱中月容居然找到了一丝安稳,找到了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的地方,所以她说狱里是个好地方,“自从我一进来,就不想再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世界不能让人生存,监狱反倒能够苟延残喘。最后以一个这样的特写镜头结尾,留白之中,余味悠长。

  再来看整篇小说,老舍先生运用优美的散文诗般的语言,通过月牙这一意象作为见证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写两代暗娼的人生,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碰撞与归一。韩月容年少时的单纯美好被丧父与饥寒交迫的现实摧毁,昙花一现的美好生活与梦幻般的爱情,只是烟花寂灭前的最后盛放。虽然她有文化,有思想,善良正直,渴望通过双手养活自己,最终却被黑暗的社会现实吞噬,最后从新式知识分子沦为暗娼。这也诠释了“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这一原始而残酷的生活经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总能发现他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为避免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弊端而将封建宗法社会东方文明美化的民粹主义倾向。所以在《月牙儿》这篇小说中,新式爱情最终以破裂告终,所谓的自由在饥饿面前一文不值,旧的文化思想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韩月容与母亲的思想矛盾也以月容向母亲靠拢,最后归一。不过这也更能体现出老舍先生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的独特判断!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江南.随风逐梦

  随风逐梦,本名安永亚,字玉轩,笔名随风逐梦,九五年出生于河南郸城县白马镇。

  爱好文字,混迹各个文学网站,偶有文章散见《哲思2.0》《德育报》《周口晚报》《全国优秀作文选》等,现为郸城县作协会员。

  写文,只求能温暖自己,照亮他人。不求出众,唯愿安然。

  编者按

  中篇小说《月牙儿》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作者开篇简明扼要的交代了小说的大致内容,然后便直接切入赏析的核心——意象“月牙儿”。

  老舍先生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文章内涵上,更在于他擅长用象征的手法来描绘意象的营造艺术,这是他惯有的风格。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便是如此,而《月牙儿》更是将这种艺术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小说以月牙儿为线索展开,月牙儿这一意象在全文中出现了十多次,每一次都有它特定的象征意义。作者挖掘出了这一写作精髓,针对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后面部分作者详实举例,分三次表述了月牙儿这一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层次分明,视觉精准,剪辑式地呈现了原文的精彩之处。

  月牙儿这一意象在全文频率出现过多,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进行论证。但管中窥豹,从作者这三次表述中,老舍小说意象营造艺术的魅力也可见一斑。

  结尾三段,作者又从小说语言、内涵、现实意义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全文的内核,既打破了局限性,又提升了作品的高度和品格。很不错的赏析,详略得当,精湛娴熟,细腻深刻!力荐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编辑:颜夕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611120004】

  

  

轻喜剧《鸡毛蒜皮》在爱奇艺首播上线

  

  剧情介绍

  故事从组建鸡毛蒜皮网企划部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企划部职员日常工作中矛盾百出、囧事不断,围绕个人与团队,职场与人性,一帮“不靠谱”奇葩青年演绎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黑色喜剧,鸡毛蒜皮网企划部职员经历种种磨难和挫折(鸡毛蒜皮无小事),在大浪淘沙中有的被无情的淘汰,有的历练成职场精英,并组成了优秀的团队迎接一个又一个的鸡毛蒜皮。

点击二维码,为您展现精彩剧情!

  

  优秀的网络文学交流平台

本期制作:回味

文学艺术角度分析作品(用文艺学分析作品)

  

  江山微信订阅号

  点击关注,精彩无限

阅读
分享